一抗,即第一抗体,是一种能够与非抗体性抗原(即特异性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主要分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两大类。一抗可以特异性地结合底物,识别出我们想要检测的蛋白。检测任何靶蛋白都有多种抗体可供选择,那如何进行一抗的选择呢?
在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时,可能会遇到多种结果异常情况,包括阴性结果、非特异性染色、假阳性和弱阳性等。这些异常结果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涉及样本处理、抗体选择、实验操作、检测系统等多个方面。
UniProt数据库全称Universal Protein,是由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MBL-EBI)、瑞士苏黎世大学的Swiss Institute of Bioinformatics(SIB)和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三家机构合作维护的知识库,旨在整合、注释和提供全面的蛋白质序列及相关功能信息。
前几期和科研宝子们分享了co-IP、GST-Pull down、SPR以及BLI实验,这一期小编带大家了解另一种常见的互作实验——酵母双杂。酵母双杂交系统是一种强大的遗传学工具,用于检测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凭借其在生理条件下检测蛋白质直接相互作用的能力、低假阳性率以及高成本效益比,成为了探索蛋白质网络、加速药物发现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强大工具。
生物层干涉技术(Biolayer Interferometry, BLI)是一种实时的、无标记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量化蛋白质、核酸、多糖和其他生物分子之间的动态结合反应,提供有关结合亲和力、速率常数和稳定性的重要信息。
前两期和科研宝子们分享了co-IP实验和GST-Pull down实验,这一期小编带大家了解另一种常见的互作实验——SPR。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技术凭借其无标记、实时监控、高灵敏度等特点,在过去数十年里迅速崛起,成为探究蛋白质、核酸、小分子药物等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强大工具。
上一期和科研宝子们分享了co-IP实验,这一期小编带大家了解另一种常见的互作实验——GST pull-down。Pull-Down主要用于体外验证已知蛋白间的直接相互作用,通过重组加GST标签的蛋白与靶蛋白的结合,非生理状态下的测试可能影响蛋白结构。其优点在于实验流程简单,利用高效商业化载体和GSH琼脂糖珠,难度较低。相比之下,Co-IP反映的是体内或细胞水平上的真实蛋白互作,保持了活细胞环境下蛋白间的自然互动,但无法明确区分直接或间接作用。实验复杂度高,需要高质量抗体和非变性条件,整体操作较为困难。两者互补,GST Pull-Down初筛直接互作,Co-IP确认体内情境,共同描绘蛋白互作全貌。
深入理解蛋白质相互作用对于揭示生物体内的分子机制至关重要。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最常见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实验技术之一——免疫共沉淀。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 Co-IP)主要用于检测和研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它基于抗体对特定抗原的特异性识别,能够从复杂的细胞或组织提取物中富集目标蛋白及其结合伙伴,进而分析蛋白质复合体的组成。这种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在接近生理条件的状态下,捕捉和证实蛋白质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被视为探究蛋白质复合体构成及动态变化的重要工具。相比于其他的分子间相互作用鉴定技术,如GST pull-down等,免疫共沉淀可以在生理条件下检测,具有高特异性和灵活性。
蛋白质磷酸化作为细胞内最重要的翻译后修饰(PTM)之一,调控着几乎所有的细胞活动,包括信号传导、代谢、基因表达、细胞周期进程和凋亡等。自20世纪50年代初由Edward Adelberg发现以来,已经成为生物学领域中备受瞩目的研究焦点。它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细胞的功能状态和响应环境的能力。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探讨一下蛋白质磷酸化的基础理论,以及当前流行的检测技术。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是一种以流式细胞仪为检测手段,在悬浮液中快速分析和分类单个细胞或细胞结构,并加以定量的技术。结合了光学和电子测量手段,通过对细胞进行荧光染色,实现了对细胞特征,如大小、形状和荧光信号的即时量化。流式细胞术还可以结合细胞分选仪通过荧光激活细胞分选(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ing, FACS)精准的从群体种分离特定类型的细胞或细胞器,极大地推动了细胞生物学、免疫学以及临床诊断等多个领域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