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阴性
抗原丢失:组织处理不当,如过度固定、脱水或热处理,可以破坏抗原表位,导致抗体无法识别。确保使用适合特定抗原的固定和处理方法。
抗体问题:使用了无效、低亲和力或非特异性抗体。选择经过充分验证、具有高特异性和亲和力的抗体至关重要。
抗原修复不足:某些抗原需要特定的抗原修复步骤才能暴露其表位。缺乏或不适当的抗原修复可能导致抗体无法结合。换修复液或加强修复,优化抗原修复条件。
检测系统故障:包括酶标记物、底物或显色剂的失效。确保所有试剂在使用前都是有效的,并按照制造商的指南操作。
样本问题:样本可能不含目标抗原,或者抗原表达水平极低,不足以被检测到。使用已知表达目标抗原的阳性对照进行比较。
实验操作错误:包括样本污染、不充分的洗涤步骤、抗体浓度过低、血清封闭时间过长、DAB孵育时间过短、细胞通透不全抗体未能充分进入胞内参与反应等。
信号检测阈值设置过高:在定量或半定量分析中,信号检测阈值设置过高可能使真实的低水平表达被误判为阴性。根据样本和实验目的合理调整检测阈值。
非特异性染色(着色一片黄/背景过深)
抗体交叉反应:抗体可能与样本中的多个抗原或非特异性结构结合,导致非特异性染色。选择高特异性的抗体,进行预吸收或使用竞争抑制实验可以减少这一问题。
抗体浓度过高:过量的抗体增加了非特异性结合的机会。优化抗体浓度至最佳范围,通常需要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样本处理不当:过度固定、脱水或样本处理过程中使用的溶剂可能暴露出额外的结合位点,促进非特异性结合。优化样本处理步骤,使用温和的固定剂,并避免过度处理。
洗涤不充分:不充分的洗涤步骤无法有效去除未结合的抗体或标记物,导致非特异性染色。增加洗涤次数或延长洗涤时间可以改善这一问题。
检测系统敏感度过高:过于敏感的检测系统可能会放大非特异性信号。调整检测系统或信号放大步骤的敏感度,以减少非特异性染色。
内源性酶活性:在使用酶标记抗体的检测系统中,内源性酶(如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能引起非特异性染色。使用内源性酶抑制剂或进行酶失活步骤可以减少这一影响。
样本背景复杂:高背景样本可能含有多种潜在的结合位点,增加非特异性染色的可能性。使用封闭步骤(如血清或蛋白封闭液)可以减少背景染色。
假阳性
一抗浓度及一抗是否失效,抗体有一个合适的浓度范围且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过期的抗体或者不着色,或者背景着色,形成假阳性
试剂未充分覆盖组织,组织边缘的试剂易干浓度较组织中间高致深染
抗体孵育时间过长,由于室温的影响夏季孵育时间稍短,冬季孵育时间稍长
操作过程中组织变干,造成组织边缘收缩或损坏形成伪影,产生假阳性
DAB显色时间太长,DAB宜现配现用,配制时间最好在30min以内
由于胞浆里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因此间质和胞浆中出现很多非特异性的染色,如内源性酶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造成的着色,可以通过血清封闭解决;乳腺癌组织中的脂肪细胞、淋巴细胞也会产生非特异性的染色
非特异性抗体吸附常见于坏死组织中,使坏死组织呈较高的背景染色,在免疫组化中应避免选择坏死组织较多的蜡块。
PBS 冲洗不充分,残留抗体结果增强着色;
弱阳性
固定方式不当或固定时温度过高,影响到抗原的数量和质量;
不适当的抗原修复方式,抗原决定簇暴露不足;
抗体的稀释度是否过高或者孵育的温度/时间不足;
孵育抗体前切片上遗留了过多的冲洗液;
孵育时切片未放置水平,导致抗体孵育不均匀。
染色不均匀
样本制备不一致:切片厚度不均或样本固定条件的差异,导致染色剂在样本上的分布不均匀。
抗体分布不均:抗体溶液在样本上的覆盖不均匀,或在孵育过程中未能充分渗透到样本的所有区域。
抗原修复不充分:抗原修复条件(如温度、时间)不一致,导致某些区域的抗原表位未充分暴露。
洗涤步骤不彻底:残留的未结合抗体或标记物可能在某些区域积聚,导致染色过深。
显色剂应用不均:显色剂在样本上的分布不均,或显色反应时间的不一致。
样本内部结构差异:样本内部结构的差异(如细胞密度、组织类型)可能导致染色剂在不同区域的反应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