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中心 / 常见问题解答

佰乐博生物常见问题-蛋白质浓度测定方法(一)

发表时间:2024-08-27 访问次数:56

蛋白质的定量分析是生物化学、生命科学领域乃至临床医学、食品科学及制药行业中最常见的分析。它不仅是诊断疾病、监测康复进程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生物制品、药物及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实验室研究中,对样品中蛋白质的精确量化是一项常规且至关重要的任务,其结果直接影响到后续实验设计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然而,由于蛋白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结构异质性以及分子量的显著差异,目前已开发出多种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技术,这些方法依据其测量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若干类。

 

 

 
 

紫外分光光度法

 

 

蛋白质中的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在280nm波长处有显著的紫外吸收特性。这是因为芳香族氨基酸侧链上的共轭双键在该波长下能有效吸收紫外光。由于大多数蛋白质都含有这些氨基酸,因此可以通过测量蛋白质样品在280nm波长处的吸光度,来估算蛋白质的浓度。通常情况下,1mg/mL的蛋白质在1cm光程的比色皿中,280nm处的吸光度约为1。

 

 

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适用于初步筛选和快速测定蛋白质样品的浓度,尤其适合那些含有高比例酪氨酸、色氨酸的蛋白质。该方法操作简单,无需额外试剂,且检测速度快,因此在实验室中被广泛使用。然而,该方法也有局限性,比如对于不含或含有少量芳香族氨基酸的蛋白质,其准确性会大大降低。此外,样品中的其他物质如核酸、酚类化合物等在280nm处也有吸收,可能对蛋白质的测定造成干扰。

操作步骤:

a. 样品准备:将蛋白质样品稀释至适当的浓度,以确保吸光度值在仪器的线性范围内。

b. 仪器校准:使用纯水或适当的缓冲液作为空白对照,校准紫外分光光度计。

c. 吸光度测量:将样品置于比色皿中,放入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样品室,在280nm波长下测量吸光度。

d. 数据处理:记录吸光度值,根据标准曲线或已知的蛋白质摩尔吸光系数,计算蛋白质的浓度。

e.结果分析:根据计算出的蛋白质浓度,评估样品的纯度和浓度,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纯化或调整实验条件

*注意事项

确保样品中没有核酸污染,因为核酸在260nm和280nm处也有吸收,可能影响蛋白质浓度的测定。对于含有大量还原性物质的样品,应先进行适当的预处理,以避免对测量结果的干扰。选择合适的比色皿和光程,以确保吸光度值在0.1至1.0之间,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线性。

 

 
 

 

 
 

 BCA法

 
 
 

 

原理:BCA法(Bicinchoninic Acid Assay)是一种广泛用于测定蛋白质浓度的高灵敏度方法,尤其适用于含有高浓度还原剂如巯基化合物的样品。BCA法基于蛋白质与铜离子(Cu2+)的结合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残基,尤其是含硫的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可以还原Cu2+至Cu+。随后,Cu+与BCA试剂中的双环己酮草酸反应,形成稳定的、紫色的复合物。这一复合物在562nm波长下有强烈的吸收,其吸光度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吸光度来定量蛋白质的浓度。

应用:BCA法因其高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蛋白质样品的浓度测定,包括血清、细胞裂解液、组织匀浆等。与传统的Lowry法相比,BCA法对还原性物质(如巯基化合物)的抗干扰能力更强,因此在处理含有高浓度还原剂的样品时,BCA法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实验步骤:

a. 样品准备:将待测样品稀释至适当的浓度,确保吸光度值在BCA法的线性范围内。

b. BCA工作液制备:将BCA试剂A(含有BCA和NaOH)和BCA试剂B(含有CuSO4)按照特定比例混合,制备成BCA工作液。

c. 标准曲线制备: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蛋白质溶液,按照实验步骤制备标准曲线,用于后续的蛋白质浓度计算。

d. 样品测定:在96孔板中,向每个孔中加入样品或标准蛋白质溶液,然后加入等量的BCA工作液,充分混匀。

e. 温育:将96孔板置于56℃水浴中温育30分钟,以促进蛋白质与Cu2+的结合反应。

f. 冷却:温育后,将96孔板冷却至室温。

g. 吸光度测量:使用分光光度计在562nm波长下测量每个孔的吸光度。

h. 结果分析:根据标准曲线,通过样品的吸光度值计算蛋白质的浓度。

 

*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应避免BCA试剂与皮肤和眼睛接触,因为它可能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为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所有样品和标准蛋白质溶液的处理应尽量保持一致。温育时间和温度对BCA反应的影响较大,应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

 

 

 

凯氏定氮法

 
 
 

原理:凯氏定氮法(Kjeldahl method)基于蛋白质中的氮元素含量大约为16%的假设。该方法通过将样品在硫酸和催化剂(通常是硫酸铜和硫酸钾)的存在下进行消化,将有机氮转化为无机铵离子(NH4+)。随后,通过蒸馏将NH4+转化为氨气(NH3),并通过硼酸或其它酸的吸收,最终通过滴定法测定氨的含量。氨的含量与样品中的氮含量成正比,进而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应用:凯氏定氮法适用于多种类型的样品,包括但不限于食品、饲料、生物组织、土壤和水样。由于其能够提供样品中总氮含量的准确信息,因此在需要高精度蛋白质含量测定的场合下,凯氏定氮法是一个可靠的选择。然而,该方法操作相对复杂,耗时较长,且需要专门的设备,因此在快速筛选和高通量分析中应用较少。

实验步骤:

a. 样品消化:将样品与硫酸和催化剂混合,在加热条件下进行消化,直至样品完全分解,溶液变为清澈透明的蓝绿色。

b. 蒸馏:将消化液转移至蒸馏装置中,加入过量的NaOH,通过蒸馏将NH4+转化为NH3,并将其带出消化液。

c. 吸收:NH3被硼酸或其它酸性溶液吸收,生成铵盐。

d. 滴定:使用标准酸溶液滴定吸收液,通过滴定终点确定NH3的量,进而计算出氮含量。

e. 蛋白质含量计算:根据样品中氮的含量,使用蛋白质的氮含量(通常为16%)来计算蛋白质含量。

*注意事项:

a. 消化过程应在通风橱中进行,以防止有害气体的积聚。

b. 消化液的加热温度和时间需严格控制,以确保样品完全分解,同时避免硫酸的过度蒸发。

c. 蒸馏和滴定过程应遵循标准化操作,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